人們都知道散養戶這個詞,但是知道散養戶數量標準的人卻少之又少,定義散養戶存在兩個不同的標準,一是養殖50頭育肥豬以下的算是散養戶;二是規定1個規模=100頭經產母豬+25頭后備母豬以下的就算散養戶。
養殖業在今后的趨勢一定是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的,養殖數量眾多、經濟實力雄厚和技術經驗先進才是以后養殖業的特征。在我們國家,散養戶依然會長期存在,但是面對規模化養殖場的競爭,散養戶又該如何生存呢?
定義散養戶有兩個不同標準
建議養殖數量在125頭以下
125這個臨界值是經過養殖專家們細致考量得出來的結果,因為養殖數量在125以下的話,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對人們居住的影響還不是很大,散養戶尚有能力處理好污染問題,比如可以使用生物除臭劑去除養殖場內臭氣,除臭率在90%以上,很多養殖場都在用。
如果養殖數量超過125,養殖場所產生的臭氣污染及排出的糞污就會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對環境影響很大,散養戶環保成本投入不高,可能不會很好地處理污染,就會受到環保部門的處罰。
建議散養戶走向規模化道路
從國家扶持力度上看,規模化養殖場在貸款和補助等惠農政策上要比散養戶得到的扶持更多,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從市場競爭力上看,散養戶市場渠道窄,承擔更多市場風險。而規模化養殖場擁有影響更廣的品牌效應和更寬的銷售渠道,同時在價格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無形中打壓了散養戶的生存空間;
從環保政策上看,散養戶資金投入本來就少,在越來越嚴的環保政策下可能會削減環保投入,造成環保問題,面臨被處罰的風險。散養戶當然也可以做好環保措施,但會面臨利潤空間壓縮的局面,讓散養戶經營難以為繼。

建議散養戶走向規模化道路
散養戶確定今后的發展道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結合養殖業大的發展趨勢,綜合多種因素考量,才能讓自己在不同階段做出爭正確的決策,獲得更多收益。